关注学生习惯养成 陪伴孩子健康成长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0-11-19 07:56:07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为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,强化心理教育成效,进一步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,推行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心理节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月活动,11月18日下午,园区二实小邀请苏州职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、苏州市未成年健康成长指导中心“首席苏老师”、国家心理咨询督导师张翔老师,开展了有关“儿童的成长,从习惯到策略”的专题讲座。

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:“小学即习惯教育”。张翔教授认为,习惯的养成是有意识的活动安排到无意识的行为序列的过程。人是习惯的动物,虽然行为千差万别,但归根结底是习惯的不同。在行为序列中,习惯是承前启后的典型,也是真正影响基础性生活的原因,孩子特别是四年级的小朋友,在形成习惯行为方面有更大的可能性。因此,孩子偶然、单一的行为,只有立即形成好的感受,才有可能成为有意、重复的行为,通过不断强化,再形成无意的习惯行为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,首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,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感受和反馈,才能维持良好互动。接着,张翔教授从“成长习惯”的角度出发,分别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中流派展开交流。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,习惯是强化的结果,对待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,教师要深谙强化之道,精通强化之术,多强化,多使用鼓励、描述这些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产生影响的方法。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,习惯就是语言、思考、行为、躯体和精神失常等各种防御机制。当学生使用语言这种更高级的防御机制互动时,教师可以采取更健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。习惯有好坏之分,可以习得,也可以改变。张翔教授深入浅出、图文并茂地分析,通过大量生动的教育实例来指导老师,怎样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育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,深深吸引着老师们。整个过程中,老师们不仅专注地听,还认真地记,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受益匪浅。

这次讲座,让老师们增强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,感受到了心理学带来的宁静、充实和力量,有助于帮助教师理解孩子的习惯,基于儿童本位,为科学、有依据地评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习惯获得参照。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,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,才能达到最终目的。张翔教授的讲座,为老师们点起了一盏明灯,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天地里,教师需要有智慧有方法地关注学生习惯养成,陪伴他们健康成长。

撰稿:景雅

图片:陈薇

审核:师训处

习惯 成长 专题 关注 学生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